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文梅 北京报道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药停了,是不是意味着病就好了?
【资料图】
这样的解读,李香枝再熟悉不过了。李香枝是渡过CEO、陪伴者计划联合发起人。“我们在家长社群里经常看到很多家长把停药当作康复的标志,但是真正的治疗康复应该是症状消除、恢复社会功能、实现临床治愈、避免复发减少病残率。其中,青少年恢复社会功能以恢复社交和回归校园为主要标志。而我们调研发现青少年患者及家属对功能恢复了解程度偏低,甚至医生对青少年患者功能恢复关注度也远远不够。”
抑郁症确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威胁。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一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60%,重度抑郁症占比7.4%。
为倡导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多变环境下如何构建青少年和谐健康成长环境以及做好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日前,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支持,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渡过、大儒心理联合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多变环境下青少年抑郁防治的探索与实践”举办。论坛上,李香枝代表渡过发布了《2022年青少年抑郁症功能恢复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并呼吁聚焦社会功能恢复。
基于蓝皮书的调研结果,李香枝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应仅停留在控制抑郁症状、获得临床治愈这一层面,更应聚焦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
功能恢复重视不够,恢复状况不容乐观
恢复社会功能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功能恢复情况决定了青少年能否回归社会,并极大影响他们未来成长走向。
事实上,抑郁症往往迁延不愈,即使急性期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也还常有残留症状。STAR*D(抑郁症的序贯治疗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经过完整的抗抑郁药物序贯治疗后,临床痊愈率为67%,但90%以上患者仍有残留症状,如躯体症状、睡眠障碍、认知受损、自我评价低等。残留症状明显损害了抑郁群体的生存质量及功能水平,尤其对处于人生成长转折期的青少年来说,对其学业、社交等都带来严重影响。
蓝皮书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患者较其他患者群体更重视功能恢复,有84.41%的受访者将功能恢复列为当前最关注的目标。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往往对功能恢复的内涵了解更透彻,越早开始普及功能恢复的知识,对抑郁康复越有利。尽管如此,有6.93%受访者完全不知道治疗目标包含“社会功能恢复”,非常了解的仅占25.83%,其他为知道一些。社会功能恢复的科普宣传任重而道远。
而在就医环节,医生越重视功能恢复,功能恢复满意度就越高。但仅60.62%受访者表示医生在初次就诊及后续复诊时对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估,高达62.16%的受访者表明没有和医生一起进行功能恢复目标的设定(如治疗后对学习的规划等),49.66%的受访者称医生也没有主动提醒对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定期复诊和评估。显然,作为评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功能恢复在医院环节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抑郁发作后,青少年患者往往伴随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受损。而由于复发及残留症状等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更趋于慢性化。本次调研中,近五成的青少年患者病程超过2年,其中有10.24%达到5年以上。
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功能恢复状况并不乐观。调研显示,对功能恢复情况非常满意的仅占一成,功能恢复满意度平均分为5.22分,满意度一般。具体到对学习工作、社交生活及家庭生活三个主要方面,学习工作和社交受症状影响明显的青少年患者接近六成,复发次数越多、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的患者,其学习工作、社交生活受影响更大,家庭生活受损越明显。且渡过在青少年支持实践中发现,抑郁症青少年家庭中,亲子关系不佳甚至仇亲现象普遍。
社会支持严重不足,学校支持仅占42.2%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是医学问题、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目前,针对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支持也在康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研显示,药物治疗是青少年抑郁群体的首选,91.97%的青少年患者尝试过药物治疗,其次是心理治疗,占比77.95%。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对治疗方式的尝试更加积极:除物理治疗外,对其它各种治疗方式的尝试占比均高于全年龄段群,这与家长的行动力及支持度更高有关。事实上,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对功能恢复最有帮助的方式是社会支持,其次是药物治疗。家庭、学校、社区是青少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加大对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增强青少年患者求助意愿,完善求助通道,对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
从满意度来看,认为当前社会支持系统较好的仅占一成左右(10.24%)。具体到实际支持情况,目前,青少年患者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占比88.19%)、学校(占比42.2%),以及类似于渡过这样的患者互助社区(占比35.75%)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青少年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评估及干预力度显然不够理想。事实上,在渡过社群,有大量因病休学或失学的青少年,他们在患病后被迫离开学校,并在复学中孤立无援、困难重重。而从对功能恢复支持有效性来看,家庭支持有效性最高(占90.54%),其次是患者互助社区(64.76%),再次是学校支持(56.72%),社区支持有效性最低(37.21%)。
而当问及对社会支持哪些方面不满意时,“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污名化”排首位。大家对社会的期待更多包含了“理解、友善、接纳、隐私保护”这些。显然,抑郁症患者不仅要背负疾病的伤痛,还要面对社会的冷眼与排斥,这不仅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也客观影响了患者的求学、就医等。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大众进行精神疾病科普非常有必要。
聚焦功能恢复,达到真正的痊愈
根据渡过青少年社群以及各类同伴支持项目中的实践发现,即使陷入抑郁困境,青少年们仍会因为共同爱好,如画画、动漫、二次元等被激发行动力。基于同伴支持所产生的“人际链接、自我效能、意义感”是青少年康复中的积极因素。
李香枝也分享了渡过在支持抑郁青少年方面的三种力量:一是“看见的力量”,看见他们丰富多彩的一面,也看见其孤独无助;二是“陪伴的力量”,渡过 2018年率先推出“陪伴者计划”,核心是赋能康复者和家属,在现有医疗心理系统之外发动更多人加入支持体系中;三是“专业的力量”,渡过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科诊所,建立了陪伴者职业学社,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构建,为青少年家庭提供支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除患者互助社区外,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发挥合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功能恢复是最终目标,也是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起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应仅停留在控制抑郁症状、获得临床治愈这一层面,更应聚焦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
而功能恢复这条完整的治疗链包括医院、社区、学校、家庭及社会各个部门和机构。社会各界需重视并正确看待青少年抑郁问题,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关注和呵护,消除对抑郁症的偏见与歧视,为青少年康复提供友好的环境,全方位支持青少年走出抑郁,回归社会。
“青少年抑郁防治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建阳光、包容、有爱的成长环境,需要有渡过创始人张进那样不畏艰险、渡人渡己的大勇,还需要有将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结合起来的大智慧。”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毛爱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