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 正文
全球观速讯丨“法罗朱”原版回归,海外音乐剧卷土重来!从业者:留给本土剧的时间不多了
2023-06-02 03:29:49 九派新闻

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2023无疑是转折的一年,也是引进剧与本土剧正面PK的一年。

5月28日,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下称“法罗朱”)2023中国站巡演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作为三年来首个中国巡演的国际原版大戏,早在数月前有巡演风声传出时,就在剧迷群体中引发热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憋久了”的市场给了“法罗朱”足够的反馈。4月6日,首轮率先开票的南京保利大剧院5场演出,5分钟内即告售罄,上海文化广场两轮13场演出均在当天售罄。

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九维文化”)是本轮“法罗朱”巡演的引进及运营方。据董事长张力刚介绍,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法罗朱”销售率都超过了八五成甚至九成,出票率比疫情前还要高。

“国际原版音乐剧在接下来的一两年肯定会有一个大爆发。”张力刚向九派财经透露,“法罗朱”之后,九维文化将紧接着操办“法语音乐剧GALA”,《悲惨世界》《唐璜》《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等法语音乐剧剧目都已经在日程上。此外,九维文化还在陆续接触俄语音乐剧、德语音乐剧、英语音乐剧等。

曾占据中国音乐剧市场半壁江山的海外剧回归,观众和从业者感到兴奋。而另一边,不少从业者对仍处于新生阶段的本土剧感到担忧。《阿波罗尼亚》出品方“一台好戏”的创始人汉坤曾表示,海外项目重新进入国内市场后,如果本土音乐剧作品的质量不做提升、不与国际接轨,自身存在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可能会跌得很惨。

在过去三年,海外剧的空白给本土音乐剧的发展留下了窗口,以上海为代表的音乐剧市场交出了一晚二十余部剧目同时上演的不俗成绩。但在本土音乐剧蓬勃发展的背后,剧本、演员、舞台制作等一系列问题迟迟还未解决。

如今,窗口期即将结束。一个明显信号是,重新回归的国际演出与新生的本土剧目将迎来正面竞争,市场将再次面临洗牌。

【1】三年窗口期

过去三年,国内本土音乐剧可谓“因祸得福”。

此前,中国音乐剧的演出资源和观众的注意力大多被海外剧挤占。数据显示,2019年海外剧占上海演艺市场的比例高达六成。虽然疫情三年给演出市场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但国际演出因此暂停引入,客观上给予了本土音乐剧极大的成长空间。

国内各家演出公司借此开始探索空间,大量中文版自制剧目填补了市场空白。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共有43部中文版剧目上演。以上海文化广场为例,其在2020年来先后出品了《也许美好结局》《星际信使》《粉丝来信》《罗密欧与朱丽叶》《基督山伯爵》等国外热门剧目的中文版,巡演足迹遍布全国24个城市,总场次超400场。

另一方面,原创音乐剧数量快速增长。据《魔都剧好看》主理人梵一如统计,整个2021年,至少有15部中文原创音乐剧上演,约为疫情前的三倍。

在内容形式上,国风与改编影视IP成为原创音乐剧趋势之一。今年三月缪时客制作的音乐剧《猎罪图鉴》登上热搜,该公司此前编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同样颇受好评。而长信传媒专注改编自有IP,《灵魂摆渡之永生》《唐朝诡事录之曼陀罗》都曾引发关注。

对于将影视剧的流量作用到音乐剧上,长信传媒演出部经理曾如此评价道,“音乐剧一直都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门类,我们所有在市面上演出的音乐剧,无非是用人去吸引观众、用IP去吸引观众、用形式吸引观众,都是商业化的。”

国风也是音乐剧在地商业化的重要课题,上海剧伙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先后推出《南唐后主》《悟空》《南墙计划》三部“新·国风”音乐剧系列作品;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排在2022演出市场票房收入的第七位,并位列音乐剧类目第一名。

(音乐剧《赵氏孤儿》剧照 图源徐俊戏剧官方微博)

“音乐剧需要突破原有的观众群,迎接更多看过剧、还想再消费一下衍生产品,人生中第一次来看音乐剧的观众。”缪时客编剧、导演、市场总监吕学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中文版、IP改编加持下,音乐剧这一曾经小众艺术逐渐出圈,中国音乐剧行业在疫情三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据《2022中国音乐剧指南》统计,2022年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票房收入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37.1%;观众数量达到213万人次,同比增长29.5%。

这股音乐剧热甚至刮到了教育行业,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报考人数由2018年的232人增加至339人,同比增长46.12%,为所有专业之最。

【2】泡沫

音乐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少行业泡沫。

最显而易见的是行业人才储备问题。与数量狂飙的剧目相比,音乐剧的演员培养明显跟不上,能撑起剧目主要角色的、专业性强的演员,少之又少。

“国内音乐剧最大的问题在于演员的内卷。”张力刚认为,演员在多个角色间不停切换不是好事。他举例称,一名上海音乐剧演员可能需要同时扮演三到四个角色:“他可能一会是王子,到另一场戏就变成了恶魔,还要同时去演革命者。”张力刚认为,这会导致演员在对角色的塑造上“没那么使力”。

相较之下,法语音乐剧的演员阵容相对稳定,演员会在同一部剧、同一个角色上投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对角色的理解和阐释就会越来越成熟。以此次回归的“法罗朱”为例,几个主演为全球首演的原班卡司,对角色的塑造和理解长达二十多年。

(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九维文化供图)

梵一如也认为,与国际水平相比,从台前的演员,到幕后的导演、编剧、作曲、作词、舞监等制作人员,中国音乐剧行业人才储备面临着全方位的不足,制作流程、运营模式也有起码20年的差距。

其次,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国内音乐剧的投资者更着眼于快速盈利。制作公司会尽可能压缩剧本制作周期、演员排练时间,极少对项目做长远规划,直接导致本土音乐剧演出质量参差不齐。

观众王喻告诉九派财经记者,她看过《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剧院魅影》等中文版剧目,几乎每一部戏都无法让她满意。一些剧目群演部分的编排、表现差强人意,而到了中文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剧院魅影》,王喻则明显感觉到部分主演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角色。

资本狂热催熟的后果不言而喻,观众选择用脚投票。据九派财经记者观察,在2022年底、2023年初的几个月,不少口碑不错的剧目上座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大量热门剧目扎堆、排期密集;另一方面,上座率低也源于部分粗制滥造的音乐剧对潜在消费者的劝退,音乐剧市场增量开始下滑。

【3】“势均力敌”的正面竞争

“留给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时间不多了”。随着2023年国际演出恢复,业内普遍担心,国际演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像疫情前一样挤占观众的注意力,本土音乐剧作品甚至可能再次失去观众。

对此,梵一如告诉九派财经,中国音乐剧“体质变强了”,在海外剧目面前不会再“不堪一击”,音乐剧市场后面的竞争局面相比疫情前会较为势均力敌。

经过三年时间,观众群体数量已经渐趋稳定,音乐剧市场更为细分。有业内人士及观众表示,在国际演出面前,本土作品具有引进作品不具备的话题相关性。观众林菲告诉九派财经,她其实并不期待国际演出,未来也不会减少观看中文剧目的频次。“我可能更偏爱母语剧,没有什么能替代母语的天然优势。”林菲说。

关于母语情结,演员阿云嘎就曾表示,中文版的意义就在于用母语和我们自己的观众对接,这有不一样的亲和力,“因为中文有独特的语言表达,让很多之前没有看过音乐剧的人,走进剧院以后发现能听懂、知道演员在唱什么,人物的情感能第一时间被感受到。”

此外,在业内看来,距离真正的海外剧回归潮还有段时间。由于国际机票紧张、道具入关批文慢、各种手续办理需要重新适应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演出回归的速度可能会被拖慢,对本土剧目而言,仍会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市场开放以及引进剧回归是一件好事,本土音乐剧市场需要更多好的戏来刺激市场。这是目前中国音乐剧从业者的集体共识。

“国际演出回归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影响一定是良性的。”张力刚告诉九派财经,作为舶来品,中国音乐剧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全球性的竞争,观众对音乐剧的需求、标准本身就是国际化的。陆续恢复的国际演出将对中国音乐剧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打造更优质的产品。”

“今天狼来了,狼真的又回来了,我们能不能面对它?”张力刚说,“我相信一定能。”

(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九维文化供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喻、林菲为化名)

九派财经记者 黄梦琪

编辑 郭梓昊

【来源:九派新闻】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