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汉奸的数量真不算少,尤其作为唯一被外族所灭的朝代:宋朝,奸佞汉奸更乃不是少数。然而在这其中,最大的汉奸非张元莫属。
张元
张元,北宋华阴县人,因其有才,所以年轻之时走上了科举的独木桥。据史书记载,张元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按理说,就这样一个人应该高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但结果却是屡试不中,更为惋惜的是,他每次都是在殿试的时候被淘汰,这种,迫近了又失去的感觉,或许只有张元本人能感受。就是在屡试不第中,张元渐渐对于北宋王朝也失去了信心,而他却做了最让人不齿的一个决定,转投西夏做汉奸。
【资料图】
对于这段历史,在吴广成的《西夏书事》有记载:华州生张元、吴昊来投,官之。华州生曰张、曰吴者,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累举不第,薄游塞上,觇览山川风俗,慨然有志经略,耻于自售,放意诗酒,出语惊人,而边帅皆莫之知,怅无所适。闻元昊屡窥中国,遂西走。过项羽庙,沽饮极酣,酬酒像前,悲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大恸而行。既入国,二人自念不出奇无以动听,各更其名,相与诣酒肆,剧饮终日,引笔书壁曰“张元、吴昊饮此”。逻者执之,元昊责以入国问讳之义,二人大言曰:“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时元昊尚未更名曩霄,所上表奏,仍用中国赐姓也。闻言竦然,异而释之,日尊宠用事,后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云。
就单是这段记载,足以说明西夏政权对张元的评价至高,到底他做了什么?得到外族的如此推崇。
在张元投靠元昊之后,因其学问见识还算上乘,加之作为北方外族严重缺乏人才,元昊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张元提议元昊侵犯宋朝边境,因其对宋朝的了解,加上元昊强大的武力,这些军事行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巩固了他在西夏的地位。
最为重要的是,在他献计,元昊执行的好水川战役中,宋阵亡任福以下将佐数十名,士卒战死10300人,此战对宋朝影响巨大,战败消息传来,“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
但是在战后,张元没有丝毫的愧疚,而是在看到满目汉军尸首,得意洋洋于界上寺壁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诗的下面写着“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这种以同胞之血,换得名利的做法让人倍感痛心。
就是在好水川战役之后,打破了宋朝面对西夏的优势,至此,耗费巨大国力的宋朝只能对西夏转为守势。面对母国的这种形势,张元并不打算放弃乘胜追击,他向元昊献计:“中国精骑并聚诸边,关中少备。若重兵围胁边城,使不得出战,可乘间深入,东阻潼关,隔绝两川贡赋,则长安在掌中矣。”
对于这一计策,元昊听从并积极执行。元昊集十万大军于天都山,分兵两路进攻宋镇戎军。宋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奉命领兵抵御,被元昊定川砦合围,葛怀敏及部下十余员将领战死,士兵被俘近万人。西夏军乘胜直趋渭州,攻破栏马、平泉二城,幅员六七百里,一路上焚荡庐舍,屠掠居民,大掠而归。
可能你会问,只是因为考试不中,张元为何会对宋朝有如此的仇恨。其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一直极力支持元昊犯宋,甚至是元昊从国力考虑暂不出兵侵攻大宋,张元也要极力唆使元昊出兵。他最后竟是因为元昊不听从他攻打大宋的建议而气急攻心而死去。
张元虽死,但他献计元昊不断侵宋,导致宋朝国力亏空,面对外敌只能是苦苦防御,这也是宋朝亡国的重要因素。反观西夏,经过多年掠战,力量逐渐强大,对他评价至高也在情理之中。可怜宋朝士卒百姓因为这个宋朝第一大汉奸而身死。
也是在张元转投西夏并给宋朝带来巨大损失之后,科举制度也在悄悄改变。根据王咏的《燕翼诒谋录》卷五记载说,正因为张元当年的“走夏州”,即张元叛宋投夏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宋嘉佑2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而对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