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漆书”一词古来有之,唐·张怀瓘《书断》云后汉杜林“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所言:“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元·吴衍《三十五举·一举》云:科斗为字之祖,像蛤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赋,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以上种种书法,其中“头粗尾细”似蝌蚪形,似倒薤叶之用笔,与金农始终喜爱的倒薤笔有着必然的联系。“倒薤”笔法,原是六国古文字中悬针与垂露笔法,汉章帝时书法家曹喜采古文笔法与李斯篆法融为一炉,形成自我风格,自此东汉后期篆书受其影响颇深。金农后期的书法作品中都有强烈表现这种特殊的用笔方式。事实上,金农和其朋友、弟子从未使用过“漆书”一词,当时称为“八分”。
此漆书四屏为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在作品的最后,金农郑重其事地写道:“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这段可以说是金农晚年变法的宣言,此时的渴笔更接近对“飞白”用笔的理解,用墨极焦而时露飞白,此一创新,在其题记中已清楚表明用笔、用墨都是前无古人的,“渴笔八分”正是他为这一新书体的定名。金农所骄傲的并非摹古,而是出新,虽出新而不失古意,则并汉魏人也不在话下了。其弟子也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云:“冬心先生真吾师,渴笔八分书绝奇” 。
金农晚年的“渴笔八分”,人书俱老。此漆书四屏,直率中复出蕴藉和疏宕。墨色淳古,行笔一反常态,横画加重,竖画写轻,一如刷字,行笔的涩势极为明显。在各别字的最后一笔上,金农有意将笔画拉长,气势澹宕,也加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感。这种新奇的笔墨效果,无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字与字之间探求品味,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享受。貌似生拙高古,实在是大巧若拙,这种及其“前卫”的表现方式,因为金农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被界定在高古的格调上,使得其字醇厚隽永,具备了永恒的品质。金农曾自谓:“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他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汉碑的特点,简化笔法,使其书线条率真、质朴,舍去了提按顿挫及运笔使转的传统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无做作之感,故书中每露隶意,用笔虽扁平方拙,但粗细正侧颇具变化,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生面别开。
郑板桥在诗中赞金农之书:“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吴昌硕曾谓金农书:“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谓金农书曰:“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能令这几位大师心折的金农书法,自然更值得我们珍视、学习。
高清局部
高清经典 |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条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