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着蓝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手套、脚穿橡胶靴、手执手术刀,全副武装地面对着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这个画面很像一场已经结束的手术,但实际上,逝者并非患者,执刀的也不是医生,这场“手术”也才刚开始。
没有生命的老师
(资料图片)
人们去看病时,医生会先诊断疾病,再对症治疗,他们对于疾病的判断和处理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对人体的认识上。
每一个要成为医生的人都必须先精确掌握海量的人体知识,而文字或图片还不足以呈现出人体构造的复杂多变,只有亲眼见到真实的人体,才能对人体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医学生的课堂上离不开人体标本。这些标本能直观地呈现出人体运作机理、疾病导致的人体变化等知识,也被医学生称作“大体老师”。
人体标本制作师(简称“标本师”)就是将遗体制成人体标本的人。
给死者“做手术”
用于医学研究、教学的遗体由死者在生前自愿捐献。标本师在接到捐献者离世的通知后,会迅速到达遗体所在地,将遗体运回解剖室,立即将其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杀菌防腐,接着马不停蹄地开始解剖。
解剖遗体的过程有些像医生做手术,标本师要将遗体中的脂肪、腐肉等部分剔除,有时还需要将一些器官单独储存,这都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人体各部位。接着,标本师将解剖好的遗体进行清洗和脱水,按照不同的医学研究或教学目的,对应使用不同的工艺对遗体进行灌注、塑化、切片等,将其定型、制成易于观察研究的各种标本,才能将其送到课堂上。
标本制作好后,还要由标本师进行后期保养和修护。
不被理解的工作
标本师几乎每天都和遗体待在一起,不仅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还要忍受嗅觉和视觉冲击,如遗体腐烂及一些化学溶液散发的刺鼻气味、一些面目全非的腐烂遗体、遗体上蠕动的蛆虫等。
除此之外,标本师还会承受外界的不理解和疏远。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死亡是一种禁忌,人们对于同类遗体既敬重又害怕,将遗体“千刀万剐”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恶心、残忍、恐怖的,让人难以接受。
但正是有了标本师,人类的身体才不会随着死亡消散,得以留给人们研究和教学,让更多人掌握应对疾病和死亡的办法。
如何成为人体标本师?
标本师要非常了解人体构造,掌握解剖知识、遗体处理和不同类型的标本制作方法。在未被制成标本前,遗体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一些变化,为了尽可能地保留遗体的医学价值,标本师通常要争分夺秒地处理遗体,因此需要良好的体力、耐心和专注力,同时要非常细心,以免破坏完整的器官。
人体标本制作还非常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标本师面对常人避之不及的尸体要保持冷静和尊敬,要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处理尸体时的生理不适。胆大心细是每一位标本师的职业素养。